这是气势磅礴的辉煌篇章

铸造及热处理2020年02月08日
这是气势磅礴的辉煌篇章。这是开放烟台的精彩亮相。经过近60年的开拓进取,在对外开放中,烟台冲破了国内市场、资金、资源的限制,经济发展的舞台空前宽广。

YMG记者 李少鹏 通讯员 姚建军

1951年,94万美元的外贸纺织品收购成为我市对外经济贸易往来的起点。到了2008年,烟台出口额已达206.5亿美元,出口商品也从纺织品、丝绸、土产、矿砂等农副产品和初级产品,发展到目前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推动外贸高速增长的全新局面。

外资引入更是从无到有,截止到目前,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1万个,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58亿美元;外资逐渐发展为全市加快新兴产业体系建立和传统产业的升级的推进器;而迅速成长的经济园区,则成为全市开放型经济一片新的隆起带和聚集地。

烟台先后与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法国等11个国家的16个城市,结成国际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城市。

在铿锵前行中,烟台从一个不见经传的沿海小城成为中国沿海最具经济活力、国际化步伐最快的城市之一。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的烟台,将奏响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号角,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更加广阔的胸怀拥抱世界,以更加广阔的视角审视发展……

外 贸

进出双扬结构巨变

对外贸易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方式和渠道,然而在建国后的几十年内,为外贸总公司及省公司组织收购出口货源一直是我市外贸承担的唯一任务。

单调经营模式和出口商品结构一直制约着烟台外贸发展。直到1984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烟台,开始一举站在了中国对外开放最前沿。扩大对外贸易,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与出发点。

1989年,食品、化工、土产、轻工等9个市直外贸公司获得了自营进出口经营权,烟台外贸彻底结束了单一的商品收购经营模式,直接走上自营进出口经营轨道。“正是从这里开始,我市外贸一步一个台阶,在经历着进出口额稳步增长的同时,更实现了出口商品结构、市场结构成功优化转型的飞跃。”烟台市外经贸局局长于东说。

1978年,我市进出口额仅为2658万美元,“十五”末突破100亿美元大关。

“十一五”以来,我市进出口更是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总量接连实现精彩突破———2006年突破150亿美元,2007年达到2 9.4亿美元,并实现出口、进口双过“百亿”;2008年,在全国整体出口形势不利的情况下,烟台市进出口总值为 50. 亿美元,首次突破 0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 00多倍,发展速度居全国前列。

在进出口数据“连级跳”的同时,60年间,出口商品结构转型的“三级跳”让世界一次次重新定位“烟台制造”:从粮油、食品、土产等农副产品和初级产品,到纺织、抽纱、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再到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我市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2008年,我市出口产品由单一的抽纱品发展到近百个大类4000多个品种,进出口企业由1户发展到 400多户,其中,进出口总值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达27家。机电产品成为全市第一大外贸商品,进出口总值达2 9.1亿美元,占总额的68. %;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值为140.9亿美元,占总额的40.2%。

而从贸易市场结构看,我市的贸易伙伴由初始的一个港澳地区发展到五大洲207个国家和地区,构成亚洲、欧美、新兴市场55: 5:10格局,“烟台制造”已迈步走向五大洲。

外 资

以引进加速产业升级

在区域发展中,是否善于利用国际资源,决定着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广度。

加速发展进出口贸易仅仅是烟台对外开放迈出的第一步,要扩大对外开放,除了要继续扩大商品贸易,还需吸引外商直接来我市投资办厂,将对外经贸交流从贸易领域扩展到投资和生产领域。因此,伴随着外贸的蓬勃发展,外资开始成为烟台扩大对外开放新的着力点。

回顾烟台外资引进工作,于东说:“烟台的引进外资工作走出了一条从少到多、从港澳台侨资中小企业到发达国家跨国巨头、从简单加工到产业链整合、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发展轨迹。”

从1984年我市引进7万美元外资,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烟台香港彩色摄影公司开始,烟台合同外资在2001年突破10亿美元,并连续三年翻番增长,实际外资则于2007年突破20亿美元。

截止到目前,烟台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1万个,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58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达到61%,外资企业贸易额占全市总额的84%,涉外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8.9%,对外贸易与外商投资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0%。

既着眼本地抓大培强,又放眼全球招大引强。随着一批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带动能力强、财政贡献大的好项目、大企业的集中引进,烟台的产业发展形成了强大的集聚、辐射效应,有力促进了我市新兴产业体系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调整升级:

以富士康电子、LG手机为代表的电子项目群构建了我市新兴的电子产业;

以通用东岳汽车、动力总成、斗山机械为代表的机械工业项目带动落户了 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构建了我市新兴汽车产业体系;

以莱阳龙大、鲁花、安德利果汁、朝日绿源等为代表的农副产品精加工项目,提升了我市传统食品工业的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平;

黄金产业通过利用外资,改造和建立了采矿、深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技术含量和产品价值;

服务外包等新的产业领域正在兴起,全市26家企业、157种产品通过了“双软”认定,创迹软件、大宇科技、富士技术等企业已经承接离岸外包业务。

据统计,全市重点骨干企业、新兴产业80%以上通过利用外资建立或进行嫁接改造焕发了新的活力。外商投资还为烟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直接和间接吸纳就业80万人,占我市就业总数的40%。

“外资不仅弥补了制约我市产业升级所需的资金和技术双缺口,更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帮助企业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重组以及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从而加快我市企业增加核心竞争力以全面融入全球经济的步伐。”于东说。

外 经

烟企大步走向世界

在开放中,烟台的企业更加自信,开始放眼世界市场。

不断涌入的外资使得烟台企业一边惊喜地望着国门外的陌生世界,一边却暗暗震惊着与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落差。

然而,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外商在国际“游戏规则”下打过多年交道的烟台企业也逐渐成长起来,并成功摆脱了曾经的惶恐和犹豫,开始自信地走上国际贸易舞台,在全球市场上灵敏地捕捉着财富的机会。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1880项,完成合同额16.2亿美元,营业额1 .6亿美元。批准成立的境外企业(机构)1 5个,境外协议投资额1.77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1.69亿美元。

在吸引外资的同时,烟台企业开始主动走向海外进行投资,并由此形成了我市“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开放新格局。

一批海外贸易公司和办事处的建立,使烟台的进出口企业拥有了自己的海外销售窗口,逐步建立了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销售网络;一批海外资源开发企业的迅速崛起,缓解了我市木材、铝土、铅、锌等物资的短缺。

烟台西北林业公司牵头建设的中俄———托木斯克州木材工业园区成为国家级对外合作经贸区,园区项目总投资将达16.8亿美元。

通过外派劳务项目和实施海外工程,超过10万的城乡青年劳动力实现就业,直接经济收入达70多亿,带动了12万多个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并培养了4万多名技能工人,成为各类企业的业务骨干。一批人员利用国外学习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办起了自己的企业。

“对外开放使烟台市民和企业的视野得以开阔、观念得到更新、思想开始活跃,这是对外开放带来的最珍贵的无形财富。”于东充满自信的说。

走向海外,使我市企业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优化产业链条,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和创新能力,注入了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园区

打造开放新门户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和外贸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经济园区的有力支撑,以下一组数据见证了经济园区在烟台对外开放进程中的巨大贡献:

2008年,全市省级以上经济园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亿美元,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6.2%;完成出口2 5亿美元,进口172.7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94.7%、88.5%;累计引进投资额超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 96个,占全市总额的46%;LG、大宇、通用、三菱等4 家500强跨国企业在省级以上开发区投资办厂,占全市比重达到9 %。

经济园区不仅成为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基地和窗口,也具备了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功能,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最重要力量。

从1984年建设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烟台经济园区的发展步伐至今没有停止:

1992年至1995年,9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的批准建立,构成了我市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的基本框架;

2000年,烟台出口加工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

200 年,烟台出口加工区B区、莱山经济开发区相继设立;

2006年,烟台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经国务院批准进入第一批试点范围,龙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莱州工业园区通过批准设立;

2008年,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定,重新调整、理顺高新区管理体制,与原莱山区分开,完全独立运作,集全市之力打造烟台高新技术产业隆起带、产学研结合示范区和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并将烟台高新区APEC产业园、福山高科技产业园、APEC中国烟台(芝罘)科技工业园、烟台卧龙经济园区4个工业园整合为山东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至此,我市形成了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省级经济开发区竞相发展的新局面,带动了我市对外开放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发展。

截止到目前,我市14个省级以上经济园区共有企业1.5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7家,外资企业8 7家。在所管辖不到全市4.84%的土地上,创造了全市75.6%的工业增加值、64.2%的地方税收、 9.9%的地方财政收入、68.6%的实际到帐外资、88.5%的外贸进口、94.7%的外贸出口。

经济园区凭借其盎然的生机和活力,以工业化建设有力推动了城市产业支撑的形成,并全面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效益。

对外开放,八面来风;魅力烟台,惊艳世界!

访谈60年

于东——开放中孕育出一颗北方明珠

“烟台的对外开放由来已久。早在1861年就被辟为通商口岸,是中国北方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并一度成为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三四年,作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烟台再次在开放中绽放出耀眼光辉,谱写了科学发展的生动篇章。”回忆起烟台60年对外开放走过的历程,市外经贸局局长于东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以1989年我市获得进出口经营权为界,烟台的对外贸易实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实行“对外统制贸易”政策,我市外贸没有进出口经营权,只能为省和中央外贸公司组织收购出口货源。1951年至1988年,我市共组织收购出口货源126亿元,为国家出口创汇做了重要贡献。1988年底,我市作为山东省唯一下放外贸经营权的试点市,9家市直外贸专业公司率先获得自营进出口权,自1989年起正式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

“从此,我市外贸结束了单一的收购经营模式,直接走上了国际市场。通过不断壮大经营主体队伍,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大力调整商品结构,对外贸易连续20年保持稳定增长。尤其是2006年以来,我市外贸开始加速发展,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进出口相继突破一个又一个大关,到2008年总量达到 50. 亿美元,比20年前,增长200余倍。1989年以来的20年,我市累计完成进出口总值10 9亿美元,其中出口605亿美元,进口4 4亿美元,成为中国北方对外贸易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地级市。”于东说。

而在利用外资方面,自1984年全市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烟台香港彩色摄影公司成立以来,烟台25年内共引进外资项目1.1万个,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6 亿美元。更重要的是,外资项目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烟台新兴的电子、汽车、工程机械、船舶、服务外包产业,以及食品工业的农副产品精加工项目和黄金产业集群的改造、建立都离不开外资的推动”,于东说,“全市重点骨干企业、新兴产业80%以上通过利用外资建立或进行嫁接改造发展壮大起来。对外开放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加速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变,企业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

展望未来,于东充满信心:“烟台凭借环黄渤海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海陆空一体化的交通优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先进制造业集聚的产业优势、园区密集的载体优势以及兼容并蓄、独具特色的人文优势,一定能够在开放中实现新的突破。

李少鹏 姚建军

(来源:)锦州牛皮癣医院地址
成都医学院附属医院黄明孔
湿毒清胶囊价格
相关阅读
遵义第一波消费券几分钟内全部抢完!未来三周还有三波

封面新闻业 易弋力 “奔到唯600元减200元的大额券去的,最后抢夺了唯50元减...

2023-10-13
千万不要随便穿著肉色的衣服…哈哈哈哈狠狠代入了!

以前的宝子们 有不会一如既往地持续保持好心情呢 如果不会也就让 以前的开...

2023-09-26
洒下保险业抗疫“及时雨”,上海银行业如何为中小企业注入活水?

图片来源不明:视觉里面国 电视新闻记者 | 孙艺真 张晓云 流感封控以来,...

2023-09-25
券业重磅!行业诚信准则发布,声誉信息硬指标明确,失信开销大大增强

证券产品从业其他部门看刚才,产业忠信原则上、大律师信誉反馈比赛规则发...

2023-09-22
生来双目皆盲,却因修炼奇术成了“天眼大仙”不料看错姻缘,厄运连累整个后代

诱骗旺妻互为 清乾隆年有数,近城有个寡人,叫孙闻;大。此人有一段多种...

2023-09-20
美国资本集团减持康希诺脊椎动物-B(06185)61.12万股 每股作价约80.63港元

香港联交所近期资料显示,7月4日,英美两国企业集团增资康希诺生物体-B(06...

2023-09-18
友情链接